翻页   夜间
格物文学 > 新顺1730 > 第二一六章 军改构想
 
  “就这么简单?”

  刘钰觉得有些不可思议。他以为这件事必然极难,可在父亲看来,这件事似乎只是皇帝一句话的事。

  想想父亲的话,似乎好像大约也有道理。

  海军再强,只需要一支驻扎在威海的陆军,海军就要被看的死死的,不敢动也不能动。

  而且军费要的多,便说明海军离开了一个强大的帝国,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。

  威海到京城,没有台湾海峡,也没有英吉利海峡,更没有大西洋。

  所以这么一支军事力量,只要能给皇帝带来足够的收益,皇帝肯定是支持的。

  刘钰已经跟皇帝说过,海军能带来多少财富。所以刘盛这么一说,刘钰顿时放下心来。

  “如父亲所言,陛下应该是同意的。”

  刘盛也不知道后续的计划,也不问,甚至根本不想知道。

  “你啊,这辈子都要拴在海军上了。西域一战,你打的太吓人。既威慑了西域诸部,蒙古乃至雪山,以及罗刹,其实也一样让陛下心中不安呐。”

  “你虽整日说什么练兵为上、临战最次。这话说说也就罢了,可谁敢真的信?日后记住一句话,别碰陆军。”

  说是告诫,实则内心欣慰,狠狠地夸了一番。

  夸完之后,又道:“就算日后有什么战事,切记一句话。海军只管大海,就算陛下让你统领全局,也要推辞。要让专门的将领去领陆军。”

  “只要记住这一点,你有多大的能耐,便使多大的本事。咱们这等勋贵之家,陛下是既想用,又不敢大用,可又不得不用。但你放心,勋贵们肯定会支持你的。”

  “倒不是支持你这个人,而是支持你的军改之法。兴办海军,陛下不会允许文臣插手进来的;而陆军军改,又使得勋贵们再获新生,此事你想得周到,我就不用多说了。”

  刘盛看过刘钰关于军改的建议,站在勋贵的角度上去看,权衡之下,是支持的。

  整个军改就围绕着三件事。

  设置练兵处。

  在京城、金陵、山东、西京、荆襄等五处,设置专门的练兵之地,招募士兵,集中训练。

  练兵处直属中央管辖,各地的节度使、正总权都不得干涉。

  练兵处的官员,职位低微,也就是六七品的小武官,他们没有统兵打仗的资格,也没有调兵的资格。

  只是全部换装燧发枪和刺刀,集中训练队列、刺刀和放枪。

  设立参谋部。

  参谋部直属皇帝,由年轻的参谋和军中大佬们充任。

  对军方大佬而言,参谋部就是个养老院。

  而对年轻参谋而言,官职不高,但是权责极重,所有权柄出自陛下,使得皇帝通过掌控参谋部,获得各地的统兵权。

  一方面可以把军权抓的更牢,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军中保持存在感。

  参谋部之下,还有各个部队的参谋,类似于青州军,由参谋掌管扎营、行军、战前准备等内容。

  一方面让领兵大将可以把精力都放在临阵指挥上,另一方面……则还是那句话:有制之军,无能之将,亦不可轻败。

  有一些指挥官不需要下属的任何建议,他们独自运筹帷幄,做出决定,其幕僚只是负责将其计划付诸实施。然而这样的伟大统帅举世罕见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一支军队的指挥官做决策时不能不听取建议。这种建议通常是参谋团队共同思考的结果,他们的学识和经验使他们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。

  尤其是勋贵掌兵的情况下,中人之姿居多,这种情况下,参谋部的作用就越发重要。

  正如普鲁士所认为的那样:一般来说,不可能简单地将无能的将军撤职,而且大部分将军都是无能的。但我们至少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能干的助手。参谋长就是那些帮助不称职的将军履行职责的人,他们提供了军队所需要的领导和指挥才能。

  参谋部的建立,很适合大顺的朝堂特色。

  一方面,文官没有掌兵,皇帝也死死抓着不放,依靠勋贵和良家子控制着军权。

  勋贵们是皇帝可以信任的力量,只是勋贵们要保证嫡长子继承制,这就使得一代不如一代,偶尔会有两个能打的,就成为了支柱力量。

  既要保证能打赢,又要保证领军的人在军中可以镇得住场面,那么勋贵就是最合适的。

  参谋部辅助勋贵作战,又不可能拥有对军队的控制权,因为他们争不过勋贵,只能通过建议权或者适当的情况下,会战中代替勋贵主将指挥。

  总参谋部要把兵政府职方司的权责拿到手,绘制各地的地图,对周边的朝鲜、缅甸、越南等地进行测绘,随时制定一系列的作战计划。

  届时,再由皇帝出面把这些计划下发,做战略指导,又可以保证皇帝在军中的威望。

  如此一来,勋贵们既不用担心手握兵权导致皇帝猜忌,又可以保证世世代代可以领军,这对于勋贵这个阶层而言,是一个天长地久的好处。

  否则的话,很可能就会如前朝一样,勋贵最终都养成了废物。

  领兵无能,文官若是领兵,勋贵就只剩下侵占土地、生生孩子、代皇帝主持恩荣宴之类的屁事了。

  最后只能落得成为朝堂上的边缘人。

  这是大顺的第三代、第四代勋贵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。

  第三件事,便是军校制度。

  大顺早在荆襄之后,就废除了武举,改用了三舍法的营学制度,虽然这还算不上军校,但至少超脱了蛋疼的武举范畴。

  武举选出来的,都是可以以一敌十的勇将,然而时代变了,悍勇无双并没有什么卵用。

  营学和武德宫的三舍法,可以无缝切换成军校,只要改变一下教材和考试比重。

  把骑马、放枪之类的比重下降;把武经七书之类的统帅书籍,换成操典和营连战术;把算数几何的比重加强。

  军校制度之下,良家子们有了更大的升职空间,可以凭借营学的优势,挤占大量的军官名额。

  因为军校要考的东西,决定了暂时就算放开限制,其实也没有多少良家子之外的人能考入。

  军校制度保证了一个下限,保证了基层军官的战斗力,也保证了这是一个科举系的文官无法插手的地方。

  大顺的体量,只需要一个足够高的下限,不需要名将。

  在科举占据朝堂绝对优势的情况下,皇权可以居中操控,使得军官们成为皇帝最忠心的部下。

  同时让文官保持监察的权力,又能防止武将过于跋扈。

  军校毕业之后的军衔制度,又可以保证军官们的收入和荣誉,军衔是军衔,军职是军职,并不能等同。

  围绕着这三件事的军改,实则就是良家子、勋贵、皇帝三方,合力瓜分兵政府,彻底拿回兵权。

  如此一来,支持军改的,反对军改的,也就泾渭分明。

  练兵处确保了新兵的质量,规范化的管理,使得战术相同。

  练兵处都是一群小官,练兵可以,领兵作战绝无可能,也不用担心练兵处的人造反。

  参谋部把持着战役指挥权和战略决策权,专业的参谋可以让无能的勋贵执掌军队,而勋贵凭借贵族的身份可以压住全军。

  军校把持着一条在科举之外的升迁路线,又能保证在新时代的战斗中拥有合格的军官。

  兵政府的权力,肯定是要被侵袭的。

  一旦军改完成,兵政府的位置就很尴尬,还剩下什么职能呢?

  皇帝拿到了彻彻底底的军权,对军队保证了绝对的控制,就算不裁撤兵政府,兵政府实际上也就是个橡皮图章了。

  同时把军权从科举文官控制的兵政府这里拿走,也有利于大顺扩张。

  这是个很适合扩张的时代,先走一步便可凭借体量对周边形成碾压的优势。

  科举出身的文官受限于他们的三观,并不支持“穷兵黩武”,但参谋部要考虑的则是军功、军功和军功。

  而且兵政府的职方司,做的简直太次了。

  地图地图弄不清楚,周边国家的军力不了解,缅甸越南日本的情报,一无所知。

  指望着这群就知道圣人之言的人,治国不是不行,但打仗,尤其是打外战,是真的不行。

  这年月不穷兵黩武,等着百年之后民族觉醒,想穷兵黩武都控制不了了。

  刘盛对于这一套军改的想法,既认可,也支持,并且确信勋贵们也会支持。

  同时借此机会设置海军部的想法,那就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间。

  皇帝要确保可以完全地掌控陆军,就会放心海军,就如刘盛所言,在威海驻扎一万人的陆军,那么海军就始终是皇帝的。

  没有港口、没有造船厂和修理厂、没有火药补充、没有后勤、不能靠岸的海军,是废物。

  最终的决定权自然是在皇帝手中,因为良家子和勋贵们对这一次军改是支持的,皇帝可以居中平衡,借助良家子和勋贵们的势力收权。

  刘盛将这件事给刘钰分析了一遍之后,又道:“平准一事,必能让陛下坚定军改之心。因为你操练的青州军,让陛下有了一个说服朝臣的理由。”

  “西洋人的军阵战术如此强大,若不军改,将来若是西洋人来犯、亦或是周遭小国来犯……你要知道,本朝立国,最大的教训就是前朝二十万人的后金差一点让神州陆沉的教训。”

  “你不用,不代表别人不会用。南洋诸国,西洋势力早已立足。你在西域打的太好,陛下不会不害怕的。是故军改之事已成必然,你于此时在上书成立海军部一事,正可浑水摸鱼。”

  “若成,则海军部成立。”

  “若不成,则退一步,拿到银两。日后再议。”

  “你可将这封奏疏再修饰一番,此番我回去,便要呈给陛下。陛下也定会印发于群臣,以便大廷议。”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